top of page

與伊甸園的妖精共舞──賞蛇入門

​黃俊耀

緣起

        筆者兒時從昆蟲入門,和當時流行的甲蟲王者脫不了關係。而能開始有機會實地觀察則是等到高中時參加生物研究社。荒樂了三年,營隊、練舞、社課、上山下海,驀然回首,真正魂牽夢縈的還是那些沿著微濕的山地邊坡揮舞手電筒、在樹梢間跳躍白光、期待每個轉角能有驚喜的夜晚。問樂趣何在?看看那些沉迷寶可夢的人就能略知一二吧。

       目光漸漸專注於蛇類是出自於惰性。沒有鴞的迷音迴盪、不需對著望遠鏡仰著脖子追逐猛禽直到頸椎脫臼、更不像甲蟲需要扛著大量裝備才能上山點燈,蛇類夠醒目、夠漂亮、棲息環境廣、輕裝片刻即可觀察。最重要的是,感官奴鈍的牠們能讓只有傻瓜相機和手機的初心者慢慢觀察記錄。

       更者,相較於上萬種昆蟲、上千種蝶蛾、數百種鳥類,台灣蛇類約在五十種上下,遠少於一次獸醫學科目單次考試的記憶內容,搭配漂亮的生態照就能將其全部盡收眼底,還可自栩為蛇類達人,何樂而不為呢?

蛇麼?騙我!

        浸泡在山林中的那三年,看了無數的蛇,發現牠們和長輩口述、社會價值中的模樣完全不同。相反地,絕大多數時刻牠們總是睜著澄澈的大眼(蛇類的眼瞼是透明的)默默等待,等待獵物、等待交配對象、安安靜靜地在森林和近郊的夾縫中努力生存。

        從筆者的閱蛇淺歷,和大家分享一些蛇類的不思議!從大眾最有印象卻誤會最深的毒蛇開始。

        赤尾青竹絲是最最常見的毒蛇,體色為翠綠色、三角形的大頭、陰森的紅眼睛、赤色尾巴,一副戰狂模樣……然而,個人經驗中的赤尾青竹絲,只有百分之十驚擾後會反咬。大部分都是蜷曲在發現處,時不時吐吐信,過分緊迫時大多慢慢鑽入草叢。

        雨傘節可謂台灣單位毒性的蛇王,多在雨後的向晚出沒在森林底層,黑白分明的體色近似於無毒的白梅花蛇,惟前者色塊分界較鮮明。牠們生性極度害羞,稍稍接近總換來聞風而逃的瘋狂竄動,極高的攻擊力碰上極低的攻擊機率也是白搭,無怪乎山友們常玩笑道,拍出微距美照與被攻擊都是十分困難的事啊!

        眼鏡蛇最常在午間溫暖的向陽坡上曬太陽,生性機敏,逞鬥好勇更不在話下,然而,直立半身、撐開背皮、嘶嘶作響的戰鬥模式恰好使得牠們攻擊能力成了有趣的笑料。撐起的半身就是牠的攻擊半徑(兩公尺的身長被限制到只剩50公分以下)、嘶嘶作響讓人遠遠就能和牠四目相接而不會誤踩。

        要說真有危險性的只有龜殼花了,這種中型,褐色、深色斑塊錯綜排列極具保護色的蝮蛇以壞脾氣出名,毒性也非等閒之輩。然而夜間走路細心眼觀四周、打草驚蛇,遇到時慢慢退開,或用樹枝勾起移開就好,每年的蛇吻案例其實少之又少。

        以上是大家較有機會遇到的毒蛇,六大毒蛇之中的百步蛇和鎖鏈蛇實在太過稀有亟待保育,見上一面都是三生有幸。不可否認毒蛇具有一定危險性,但在閱蛇數年的淺歷中,接觸的毒蛇無法勝數,每次夜觀以一慣之抱持著雀躍而謹慎的心態至今仍未嘗過蛇吻。

        台灣絕大多數的蛇類都是無毒的,其中不乏漂亮到令人屏息的傳說級蛇類。四大美蛇(金絲蛇、赤腹松柏根、紅竹蛇、高砂蛇)正是前述,牠們斑斕各異的花紋和蒙山神眷顧才得以一遇的珍稀,是許多爬友愛上蛇類的濫觴。然筆者獨鐘黑眉錦蛇,雖然同為保育類,但廣泛的分布和野草般的生命力,配以鮮黃交織的絢麗織布紋,使其獲得了最美家蛇的稱號。

        中興大學康河兩岸看似開發厲害,且河水汙染嚴重,早失去原有的濕地風貌,但四周的生態仍不容小覷。以蛇類來說筆者記錄過數種(黑眉錦蛇、王錦蛇、草花蛇、眼鏡蛇、花浪蛇、盲蛇等)。許多民眾或不曾留心,自然生態其實離大家非常近。其中又以黑眉錦蛇為目擊大宗(曾多次誤闖獸醫系館教室、廁所、黏鼠板、甚至有鳳頭蒼鷹捕食黑眉錦蛇的珍貴紀錄),私以為如此美麗而親近生活的物種應成為中興大學代表動物才是。

行頭與傢私

        雨後的夏夜,燠熱蒸騰的大地被徐徐的沁涼山風輕拭,蛙鳴紛擾、百蟲爭鳴、伴隨著貓頭鷹在背景的呢喃,踩在微潤的土地上,深吸一口潮濕的野地氣息,這是觀察蛇類的最好時機。

        雖然側背著書包兩手空空是筆者高三翹夜自習衝上山的標配,但既然都大學了,也該講究些。就算是郊山,還是要穿耐走的登山鞋或防滑雨鞋,切忌穿上大學生的惰性──夾腳拖,相信沒人願意用腳指頭和龜殼花美麗邂逅。夠亮的手電筒和足量的可充式電池是夜裡唯一能依賴的眼睛。伸縮式的蛇鈎(可用衣架或腳架自製,也可購買商品化的產品,雨傘是很好的代替品)讓夜觀者和牠們保持最甜蜜的距離。最後,不同於賞鳥者背上多種口徑總價值十萬以上的伸縮巨砲,萬元上下的類單眼相機就足夠拍出蛇類絕美的神韻了。

        上山前,可向山神默禱許願,帶著虔敬的心情造訪,畢竟是打擾人家嘛。落空切勿失意,收拾心情期待下次再會,槓龜是山神獨有而百玩不膩的浪漫;幸運中獎,小聲歡呼,無論拍照或解說,以二十分鐘為限,別給這些山裡的主角太大鎂光燈壓力。慎重提醒,夜間觀察必須結伴同行以相互照應及處理突發狀況。

私房景點

        為筆者大學生涯至今的經驗談,或帶有主觀意識,提供給大家參考切磋。

中興大學旱溪國光橋段沿線★☆☆☆☆

        前述記錄過六種,綜合一些學長姊的經驗推測約有8-10種蛇類,惟康堤段已是熙來攘往的親水公園,可往上游開發較輕微的河岸農田尋找。兩旁的建物、系館、體育館、農田皆有目擊機會,以四大家蛇(南蛇、眼鏡蛇、臭青公、錦蛇)和農田常見蛇類為主。不推薦刻意逡巡搜索(經驗裡只在刻意尋找狀況下見過一次),此處多與同學的生活環境高度重疊,常耳聞幸運甚至驚險的對峙。

大坑六號步道★★☆☆☆

        接續人聲鼎沸的大坑九號後,至風動石公園前的稜線段,此地的登山者比起九號少很多,白天日行性的蛇類數量不少,小型、微毒性、擬態樹枝的茶斑蛇為此地的優勢物種,也有遇見大型蛇類(如眼鏡蛇、過山刀)的機會。晚上則有低海拔山區常見蛇類,但因必須徒步爬山安全考量不建議晚上前往。(距中興大學約10公里)

大坑中正露營區沿線★★★☆☆

        和大坑九號相比距台中市區遠十公里左右,但道路狀況良好,汽機車皆方便抵達,白天有固定接駁車,晚上干擾較少。蛇種以低海拔山區常見蛇類為主。(距中興大學約18公里)

大雪山林道★★★★☆

        林道全長共50公里,海拔從300至2500公尺,橫跨低、中海拔。又因地處中台灣,為地區性近似物種分布交疊之處(如台灣鈍頭蛇與駒井氏鈍頭蛇,梭德氏帶紋赤蛇與羽鳥氏帶紋赤蛇),故能收錄台灣一半以上的蛇種。白天、晚上各有珍稀物種出沒的機會,是中部舉足輕重的賞蛇熱區。傳說級的四大美蛇除金絲蛇外都有機會在此相遇。唯蛇類密度不算高,非常靠運氣。此處鳥類、哺乳類、昆蟲種類也極為豐富。(距中興大學約35公里)

中橫公路谷關段★★★☆☆

        中橫道路四周聚落偏多,開發較嚴重故蛇類密度較低,蛇種與大雪山林道類似,生態觀察以燈光誘蟲為大宗。(距中興大學約55公里)

特別介紹──北橫公路巴陵至棲蘭段、上巴陵至拉拉山段★★★★★

        北橫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啟蒙聖地,以占全台極高比例的蛇種聞名,入門的低海拔常見蛇類、四大美蛇、珊瑚蛇家族、三種龜殼花家族甚至是生態愛好者間的夢幻頭獎─百步蛇,都有不少目擊紀錄,堪稱去千遍也不厭倦。唯因路殺問題嚴重導致近年數量有下降趨勢。(距中興大學約180公里)

結語

        蛇是一種受人誤解極深、聞之色變甚至置之死地的動物。由衷希望能為願意在此篇駐足的朋友(無論原本喜愛、厭惡抑或陌生)對蛇類潑上一筆嶄新的印象。牠們無足卻又敏捷、狡黠時而呆萌,令人著迷!蛇類其實只佔生態愛好者夜生活的一小部分,卻極佳的入門方向。除了這些魅惑人心致人荒廢課業的邪惡生物外,生態伊甸園中還有許許多多認識不完的精靈值得駐足讚嘆。

上手誤闖步道的蛇,待驚嚇的山友通過後野放。此為不良行為,除非是緊急或萬不得已,蛇種必須無毒,且仍需小心蛇吻。可見到圖中蛇類作出噬咬動作,其實大部分蛇見到人類的第一反應是掉頭逃跑,噬咬是危及生命時不得以的自衛手段,主動攻擊人類的案例非常稀少。如圖中以雙手輕扶蛇體,視其活動自然改變動作,是對蛇傷害最小的上手方式。

圖為沖繩腹鏈蛇(Hebius pryer)。
(攝於沖繩)

由於蛇類聽覺和視力較不靈敏,常能近距離觀察,用手機就能拍出不錯的照片。

圖為琉球紅斑蛇(Dinodon semicarinatum)。

(攝於沖繩)

青蛇(Cyclophiops major)是一種漂亮、溫馴、無毒且家喻戶曉的日行性蛇類,夜間常見蜷曲在樹梢間休息。澄澈的大眼是日行性蛇類共有的特徵。
(攝於新店)

蛇類食性廣泛,均為肉食,大部分以小型脊椎動物為主食。同樣都是細長型,小型蛇或幼蛇對部分中大型蛇來說是嗜口的美味佳餚。在野外有幸見到蛇類進食記得切勿打擾,畢竟這可能是牠數週以來唯一的一餐。圖為雨傘節(Bungarus multicinctus)捕食赤背松柏根(Oligodon formosanus)。

(攝於台北市郊山)

蛇鉤運用得宜,就算是頗具攻擊性的龜殼花(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)也能讓人慢慢欣賞。

(攝於陽明山)

四大美蛇之一的金絲蛇(Hebius miyajimae),為台灣最珍稀的蛇類,金、橘、黑相間的縱紋如絹帶般在森林底層飄舞。目前僅在北部零星分布。

(攝於北橫公路)

高砂蛇(Euprepiophis mandarinus)在四大美蛇之中最斑斕炫目,戲劇性的配色使牠們常常被誤會身懷劇毒。實為無毒溫馴、中海拔、偏日行性的小型錦蛇。

(攝於北橫公路)

校園中的蛇類並非難得一見,與牠們和平共存是學生必須具備的素養。

圖為黑眉錦蛇(Orthriophis taeniurus)

(攝於中興大學康堤)

茶斑蛇(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)在大坑山區數量頗多,曾觀察到其偽裝成樹枝隨風搖動,十分有趣,該處健行的民眾多不陌生。

(攝於大坑六號步道)

環紋赤蛇(Sinomicrurus macclellandi)雖劃分於眼鏡蛇科,但這種黑紅相間的小型蛇類非常溫馴,在台灣極少有開咬紀錄,且多為乾咬。遇敵時多以尾部特化角質攻擊,廣泛但極為零星的分布使牠們堪稱郊山首獎。這也是相同地點的夜觀值得定期造訪的原因,每次都有不同的驚喜。

(攝於新店)

史丹吉氏斜鱗蛇(Pseudoxenodon stejnegeri)為不常見的中海拔無毒蛇類,以日行為主。緊迫時會橫擴頸部(類似眼鏡蛇)威嚇掠食者,體色變異大,從深紅色到褐綠色均有。為少數會捕食山椒魚的蛇類。

(攝於大雪山林道)

北橫公路堪稱賞蛇聖地,喜愛蛇類的朋友每年必會相約造訪。百步蛇(Deinagkistrodon dein)是台灣最稀有的蝮蛇之一,體表三角形斑塊與吻端的突起是牠們的辨認特徵。極度珍稀、穩重、絕不輕易攻擊、一旦開咬出毒量極大等”神性”使其在山友間有山神的尊稱。

(李穎松先生提供,攝於北橫公路)

路殺(道路人為致死)是目前蛇類面臨的生存危機之一,山區道路的開發使得野生動物棲地零碎化,並嚴重干擾牠們的自然行為。圖為 瑪家山龜殼花(Ovophis makazayazaya),為台灣最神秘的蝮蛇,曾有數十年沒有目擊紀錄,因數量稀少不具血清。

(攝於北橫公路)

bottom of page